当地时间10月27日凌晨,莫斯科郊区的居民被防空警报惊醒时,窗外已经闪过几道拦截弹的火光——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的大规模无人机突袭,比往常来得更猛。
俄防空部队很快给出回应:30架来袭无人机被成功拦截,但仍有“漏网之鱼”击中了周边建筑物。社交媒体上的现场视频里,浓烟裹着火焰往上窜,凌晨的天被映得发红,不少居民隔着窗户拍视频,手都在抖。
这次拦截里,俄军方的反无人机系统算是“实战露脸”了。从雷达快速锁定目标,到电子干扰切断无人机信号,再到防空导弹补刀,一套流程下来把大部分无人机挡在了莫斯科市区外。可乌克兰的“数量战术”还是钻了空子——他们这次派的无人机太多,就算拦截效率再高,也有没顾上的。
其实这半年,俄乌的“无人机仗”早打熟了。乌克兰这边用西方援助的“火烈鸟”巡航导弹,加上自制无人机“堆数量”,想弥补常规武器和俄军的差距;俄罗斯那边则用“口径”巡航导弹、“伊斯坎德尔”弹道导弹,还有这次的反无人机系统,反过来压制乌方的空中突袭。可打着打着,双方的“靶子”慢慢变了——从战场的坦克、阵地,转到了老百姓的“能源命脉”。
俄罗斯炸乌克兰的电力、供暖设施,基辅、哈尔科夫这些城市已经开始大面积停电;乌克兰也想通过袭击俄罗斯本土的能源设施“反制”。可最后被“烧”到的,还是普通老百姓。眼看乌克兰的冬天要到了,零下10度的气温里,没暖气的房子比战场还冷。基辅政府已经在呼吁民众囤柴火、备发电机,但对于大部分底层家庭来说,这更像“听天由命”的提醒——不是谁都买得起发电机,也不是谁都能扛过一整个冬天的低温。
现在的俄乌战场,早不是坦克对轰的老样子了。无人机飞得越来越低,却把战争的“伤口”扯得越来越大。国际社会喊了无数次“别打民用设施”,可能源战的火还是没灭——毕竟对于双方来说,“熬到对方先撑不住”,比“保护平民”更现实?
凌晨的爆炸烟散了,莫斯科周边的居民没睡踏实,乌克兰的老百姓也在数着日子等暖气。这场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的仗,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,才能让冬天的风里,少点烟火味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