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离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(COP30)开幕还有一周,巴西用一场“首都的短暂移动”,把对气候议题的重视,推到了全球聚光灯下。
当地时间11月4日,总统卢拉签署法案的消息一出,立刻引发热议——2025年11月11日至21日COP30举办期间,巴西首都将从巴西利亚临时迁至亚马孙雨林边缘的帕拉州首府贝伦。对很多人来说,这不是一次简单的“行政地点转移”,更像巴西给全球气候谈判递了一张“地理名片”:要谈亚马孙雨林保护?先站到雨林的土地上再说。
“象征性和政治性”,是巴西政府对这次迁都的定义。作为亚马孙雨林的主要承载国,巴西的气候行动从来绕不开这片“地球之肺”——过去几年,卢拉政府一直在推动雨林保护的国际合作,但总有人说“不够有冲击力”。而这次把首都“搬”到贝伦,相当于把巴西的“行政心脏”,暂时“贴”在了雨林边上:迁都期间,总统府、议会、最高法院的核心活动将转移至贝伦,所有新颁布的法令也会在当地登记。用政府发言人的话说:“要让全球的气候谈判代表,一抬头就能看见亚马孙雨林的云。”
贝伦不是“随机选的”。这座始建于1615年的城市,本身就是“亚马孙的活标本”:它坐落在亚马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,10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既有殖民时期留下的巴洛克风格教堂,也有藏在雨林深处的印第安人文化遗址——连当地的空气里,都带着雨林特有的潮湿与生机。对巴西人来说,选择这里作为“临时首都”,等于把“气候议题的主场”,从巴西利亚的现代化办公楼,搬回了雨林的“原生场域”。
“以前说起巴西首都,大家想到的是巴西利亚的飞机形规划;现在临时迁到贝伦,终于轮到雨林‘当主角’了。”贝伦一家书店的老板罗德里格斯笑着说,最近店里的“亚马孙雨林科普书”卖得特别好,很多年轻人来问“怎么给外国客人介绍我们的雨林”。对普通市民而言,这次迁都更像一次“自家故事的放大”:街头挂起的COP30旗帜下,有人在卖印着雨林图案的T恤,有人在广场上教游客说“亚马孙”的葡萄牙语发音——这座城市的热闹,里里外外都透着“想让世界听见雨林声音”的急切。
其实,巴西的“临时迁都”,本质上是一次“立场的移动”。当全球都在讨论“气候行动的实效”时,巴西用“把首都搬到雨林边”的方式,告诉世界:气候保护从来不是会议室里的PPT,而是要站在雨林的泥土上,感受每一棵树木的呼吸;不是写在法案里的条文,而是要让行政决策的“重心”,向最需要保护的地方倾斜。
COP30开幕那天,贝伦的天空可能还会飘着雨林的雨,但这一次,落在街头的每一滴雨,都会被全球的镜头接住——因为这座“临时首都”的每一寸土地,都在说着同一句话:保护亚马孙,从来不是巴西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全人类的“必修课”。而巴西,先把“上课的教室”,搬到了雨林的边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