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班挤完地铁出闸机,迎面的风裹着股说不上来的闷味,我掏出手机扫了眼空气质量软件——红底白字的"213"刺得眼睛发疼,旁边明明白白标着"五级重度污染"。
这不是随便刷新的结果。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1月5日19时的实时数据摆在这里: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直接突破200大关,首要污染物还是让大家避之不及的PM2.5。原本以为入秋后天高气爽,没想到一场"霾伏"来得这么突然。
朋友圈里已经飘起了各种"吐槽":住在朝阳的闺蜜晒出孩子的口罩,说刚接到学校通知明天户外课取消;公司的实习生发了张写字楼窗外的照片,玻璃上蒙着层淡灰色的雾;我爸更直接,语音里带着点急:"明天早市我不去了,说家里空气净化器得开一整天。"
其实不用刷手机也能感觉到——街头的行人都把口罩往上拽了拽,连平时爱跑外卖的小哥都放慢了车速;便利店的老板把门口的遮阳伞收了,说"今天太阳跟被罩了层纱似的"。路过小区幼儿园,保安师傅正拿着大喇叭喊:"接孩子的家长记得戴口罩,别在门口多留!"
说起来,这两年北京的蓝天确实多了,但偶尔的重度污染还是能让人瞬间紧张起来——毕竟PM2.5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,却能钻进肺里"找麻烦"。刚才看环保部门的提示,建议大家尽量少出门,在家关紧门窗,真要出去得戴N95口罩;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,最好连阳台都少去。
风又吹过来,我把外套领口往上提了提。远处的国贸三期隐在灰蒙蒙的雾里,想起早上出门时还看见楼下的银杏树飘着黄叶,怎么才过了一天,天就变"沉"了?
希望明天醒来,手机里的数字能变回绿色——毕竟北京的秋天,该是踩着落叶闻桂香的日子,不是戴着口罩数AQI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