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北大校园,银杏叶铺成金黄的毯,可静园礼堂里的氛围却像浸了凉水——11月2日,“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开讲,两岸暨港澳、美英日的近百位专家坐在一起,聊的不是风花雪月,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痛:中国抗战的牺牲、台湾光复的不易,还有现在台湾头顶悬着的“战争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台湾“中研院”的吕芳上先生握着话筒的手有点抖,他说“10年前我们还在台北聊抗战史料,现在再见面,得说点更急的话”。这位研究近代史半辈子的老人,翻着手里的史料集讲起二战时的惨状:3500多万军民伤亡、1000多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,这些数字不是写在纸上的,是当年台湾同胞和大陆一起躲轰炸、送情报的血——“我外婆当年在基隆给大陆军队送粮,被日本兵追着跑了三条街,腿上的疤到死都没消”;他提到英国学者拉纳·米特的《中国,被遗忘的盟友》,说这本书让世界终于看见:中国抗战不是“局部战争”,是撑起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脊梁,而台湾光复,就是这场胜利最直接的果实,“没有大陆的坚持,台湾还在日本殖民地里;没有两岸一起拼,哪有现在的和平?”
厦门大学的陈忠纯教授拍了桌子,声音像炸雷:“现在把‘抗中’和‘抗日’绑在一起,是要把历史倒着写!”他举着台湾义勇队的老照片——黑白影像里,穿粗布衫的台湾青年举着“复土还乡”的标语,“当年这些孩子在浙江打鬼子,送的情报救了多少中国军队?现在说‘抗日是台湾自己的事’,说‘台湾光复是被大陆占领’,这不是瞎话,是挖祖宗的坟!”他盯着台下的台湾学者:“记住台湾光复,就是记住两岸一起拼过命;忘了这份情,就是背叛自己的根!”
台湾政治大学的刘维开教授翻着1990年两岸合编的《抗战史料集》,语气里全是遗憾:“80、90年代,我们和大陆学者一起在南京查档案,现在呢?台湾的课本把‘抗战’改成‘第二次世界大战’,把‘台湾光复’改成‘1945年政权转移’,年轻人问我‘台湾当年为什么要和大陆一起抗战’,我心里像扎了针——不是要让你们记恨谁,是要让你们知道,和平不是天上掉的,是当年的人用命换的!”
可最让人揪心的,是窗外飘来的“硝烟味”——赖清德上任后,天天喊“抗中保台”,要造“台湾之盾”防空系统,还要把防务经费加到GDP的3%-5%。美国《时代》周刊都忍不住骂:“他的鲁莽,正让台湾变成全球最危险的引爆点”;国民党新郑丽文就职时说的话更直接:“台湾现在站在悬崖边上,再往前一步,就是战争的深渊”。
吕芳上先生最后握着话筒,眼睛红了:“我是台湾人,也是中国人,我见过1945年台湾光复时老百姓放鞭炮的样子,也见过1949年逃荒的孩子——没有一个台湾人想再回到那种日子。”他指着会场外的银杏叶:“这些叶子明年还会黄,可要是战争来了,明年的银杏叶,可能要沾着血。”
走出会场时,风里飘着银杏的香,可我想起重庆老家的爷爷——当年他在台儿庄丢了一条腿,总说“战争不是电影里的炸点,是断腿的疼,是没饭吃的饿”。台湾的同胞啊,别被“”的谎话蒙了眼:历史没我们,台湾光复是两岸一起拼来的,和平是两岸一起守来的;“以武谋独”不是“保台”,是把台湾往火坑里推,让台湾人再尝一次战争的苦。
就像研讨会上所有人说的那样:“台湾不能再吃战争的苦,因为这份苦,我们民族已经尝够了。”而守住和平的钥匙,从来都在两岸同胞自己手里——记住历史,拒绝谎言,别让“”把台湾绑上战车,别让当年的血白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