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岁的东北姑娘小丁,就是“秒懂”里的人。三年前她只身来福州打拼,爱上了这里四季常青的气候,今年咬咬牙卖了老家的房,凑够80万首付买了套200万的刚需房,月供7000。可付完首付那天,兜里就剩几百块——主业月入5千,为了凑月供和装修钱,她兼职做家教、写文案,连每月2000块的房租都想省下来。“与其交着租房的钱,还得给毛坯房交物业费,不如搬进去住”,她咬咬牙做了决定:带着口罩把房子扫了N遍去灰,花50块买了台风扇,买了个简易马桶,每天下班在公司洗完澡再回家。有网友问“福州夏天40℃没空调咋过?”她笑着说:“风扇吹着是热点,但一想到省的钱能早点装成喜欢的极简风,热也值了。”
广州的“会长”更早就尝过毛坯房的日子。2018年他拿积蓄加父母支持,凑了170万首付买了三室一厅,月供9500。付完钱手头紧得连装修钱都没,他盯着毛坯房想:“租房每月3000,还得交自己房子的物业费,不如搬进去过渡。”于是他简单装了卫浴、接了水电,铺了层和水泥墙同色系的地毯,摆上原木床、沙发和绿植——粗糙的水泥墙配原木家具,居然调出了工业风的粗粝美感。后来他成了家居博主,每天给网友解答“毛坯房怎么去灰?”“墙壁掉灰怎么办?”,他说:“其实只要不蹭墙,灰不会掉;地毯难清理?买个吸尘器就行。”现在他装修选了和毛坯风接近的侘寂风,花了30万,“看似‘穷’,其实是我想要的样子”。
社交平台上,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不少:有人在水泥墙上挂吉他,有人用投影仪代替电视,有人在阳台养满绿萝——墙体是粗糙的,但床垫是选了好久的记忆棉,沙发是原木色的,灯具是网红款的。他们不是“凑活”,是把有限的钱花在“让自己舒服的地方”:可以没有空调,但要有喜欢的风扇;可以没有瓷砖,但要有质感的地毯;可以没有精装,但要有自己的风格。
有人问“住毛坯房会不会被看不起?”会长的回答挺戳人:“我量力而行,住在自己家里,比租来的房子踏实一百倍。”小丁也说:“现在辛苦点,等装修坐在阳台晒着太阳吃饭,想想都开心。”
这届年轻人的“过渡生活”,早不是“委屈求全”的代名词了。他们算得清一笔账:省下来的房租,是未来装修的预算;凑活的是为了不凑活的未来。就像最近火的“精致抠”——不是不花钱,是把钱花在“真正想要的”地方:可以买便宜的风扇,但要选自己喜欢的款式;可以用简易马桶,但要选质量好的;可以住毛坯房,但要布置出自己的风格。
毛坯房里的水泥墙,藏着的是年轻人对生活的掌控感:我知道自己要什么,所以愿意在过渡阶段“将就”;我明白未来的样子,所以现在的“不将就”才有意义。那些摆放在水泥墙下的原木家具、挂在墙上的吉他、阳台的绿植,都是他们给生活的“小仪式”——哪怕房子是毛坯的,日子也得是“自己的”。
有人说“这届年轻人越来越会过日子了”,其实哪里是“会过”,是他们更懂:生活的质感,从来不是靠“精装”堆出来的,而是靠“自己想要”拼出来的。毛坯房不过是个容器,里面装的,是年轻人对未来的期待——慢慢来,总会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