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美国在加勒比海域的“缉毒行动”引发不少讨论,巴西总统卢拉10月24日的一番话,直接点出了这事最让人在意的“边界问题”——“一个国家不能仅以打击毒品为名,在不尊重其他国家宪法、人民自决权和主权的情况下,对别国实施侵犯。”

这话不是“唱反调”,是把“潜规则”掰成了“明道理”。就在本月,美军调派“福特”号航母前往加勒比海域,说是要“打击跨国网络”。但问题在于,“打击犯罪”的前提是“尊重主权”——你可以和别国合作缉毒,却不能打着“正义”的旗号,直接踩过人家的红线。就像小区里抓小偷,物业可以联合业主巡逻,但不能直接撬开住户的门搜查吧?

卢拉的担心,其实藏着拉美国家的“集体记忆”:这些年,从军事干预到经济施压,不少“外部行动”都打着“为你好”的旗号,可最后受伤的总是当地老百姓。就拿这次来说,加勒比国家的宪法里明明白白写着“主权不容侵犯”,你绕过人家的法律搞行动,和“越界”有什么区别?

网上也有不同声音:有人说“缉毒要效率,讲规则太麻烦”;但更多人认可卢拉的逻辑——“没有规则的‘效率’,只会变成‘霸权的借口’。”就像朋友借钱,你可以急着帮他,但不能直接从他钱包里拿钱吧?“正义”的前提,得是“尊重”啊。

卢拉最后那句“如果世界变成没有尊重的法外之地,将难以为继”,其实戳中了很多国家的“心病”。当“我说了算”代替“大家商量着来”,当“强权”代替“规则”,这个世界只会越来越乱。毕竟,没有谁会愿意生活在“谁拳头大谁有理”的环境里——你今天能越别人的界,明天别人也能越你的界,最后谁都没有安全感。

说到底,卢拉的话不是针对谁,是在提醒所有人:国际社会的底线,从来都是“主权平等”。不管你有多强,都得守规矩——这不是“束缚”,是保护所有人的“安全绳”。

巴西总统:一个国家不能无视他国主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