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在小区门口碰到送孩子的王姐,正扯着上初一的儿子的书包带——“说了学校不让带手机!你又偷偷塞进去?”孩子耷拉着脑袋:“同学都带,我要是没带,下课连聊天的话题都没有。”这一幕,怕是不少家长都眼熟。今天教育部放出的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》,直接把“手机问题”的底线划得明明白白: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。
其实早有学校试过“手机禁入”,但要么执行松,要么家长担心“联系不上孩子”,这次教育部给了“硬要求”,等于给学校和家长递了把“尚方宝剑”——不是“建议”,是“必须”。但“禁”只是第一步,措施里还有不少“软招”更戳家长的心:比如鼓励“息屏行动”,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定“无手机时间”——比如晚饭后全家放下手机半小时,一起读本书、拼个积木,或者下楼遛遛狗。“以前我总说孩子‘手机不离手’,回头看自己,下班回家也抱着手机刷短视频,”昨天采访一位三年级家长时,她笑着说,“上周第一次试‘息屏’,孩子居然主动跟我聊了学校的‘昆虫角’,比以前盯着手机的时候亲多了。”
除了家里,平台的“责任”也被“压死”了。措施里明确要求:网站平台得优化算法,不能给孩子推“贩卖焦虑”“诱导内卷”的内容——比如那种“三年级不刷100道奥数题就跟不上”“XX小学全班都在上编程课”的文章,以后不能再出现在孩子的推荐页里。还有动漫、短视频、微短剧这些孩子爱刷的内容,也会强制开启“未成年人模式”,过滤掉暴力、低俗的东西。
争议也不少。有家长在我朋友圈留言:“不让带手机进课堂是好的,但万一孩子在学校发烧,怎么联系我们?”还有老师说:“得配套保管措施,比如学校设手机柜,上课前统一收,放学再领,不然‘严禁’就成了‘空文’。”其实这些疑问,恰恰说明“治网瘾”不是“一刀切”——禁的是“课堂上的分心”,不是“紧急情况的联系”;管的是“过度的沉迷”,不是“正常的使用”。
昨天和一位青少年心理辅导师聊天,她一句话点透了:“真正的‘防沉迷’,是让孩子知道‘手机是工具,不是玩具’。”就像措施里说的,平台不能推焦虑内容,学校不能让手机进课堂,家长要做的,是把孩子的注意力从“屏幕里的虚拟”拉回“生活里的真实”——比如周末带孩子去爬爬山,比如晚饭后一起拼个模型,比如睡前给孩子读段故事。这些藏在“息屏”后的陪伴,才是孩子对抗“网瘾”最结实的铠甲。
说到底,不管是“严禁手机进课堂”,还是“息屏行动”,或是平台改算法,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一件事:让孩子的世界里,除了手机里的“短视频”“游戏”,还有风里的桂花香、书本里的童话,还有和爸爸妈妈面对面的笑声。毕竟,那些“放下手机”的时刻,才是孩子心理健康最珍贵的养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