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下午全国人大会的一则表决结果,把一段藏在民族基因里的历史,正式“钉”进了国家的纪念日日历——10月25日,从此成为“台湾光复纪念日”。
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,10月25日不是陌生的数字。1945年的这一天,台北公会堂前挤满了举着旗的台湾民众,日本驻台总督安藤利吉弯腰签下投降书,中国受降官陈仪高声宣布:“从今日起,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。”那一刻,街头的鞭炮声盖过了海浪声,有人哭着前的“中国身份证”,有人把写着“祖国欢迎你”的标语贴满了电线杆——整整50年的殖民统治,终于在这一天画下句号。
但对更多年轻一代来说,“台湾光复”可能是课本里的“知识点”:是《开罗宣言》里的“日本必须归还台湾”,是《波茨坦公告》里的“主权确认”,却未必能读懂这四个字背后的“重量”——那是300多万抗日将士的牺牲,是台湾同胞“宁可饿死不当亡国奴”的抗争,是全体中华儿女“守土必完”的执念。
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个日子定为国家纪念日?全国人大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的说明里,藏着最实在的答案:“不是为了翻旧账,是为了‘立住’一个铁的事实——台湾从来不是‘独立国家’,是1945年就已经回到祖国怀抱的固有领土;不是为了搞‘仪式感’,是为了让两岸同胞都记住:我们共享同一段‘从苦难到复兴’的历史。”
其实这些年,不少全国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还有台湾同胞,一直呼吁设这个纪念日。有人说“台湾的年轻人都快忘了‘光复’是什么意思了”,有人说“外面总有杂音想抹掉这段历史,我们得用法律把它‘焊死’”。今天的表决,算是给这些声音一个最有力的回应:历史不会因为某些人的“选择性遗忘”就消失,民族的记忆,该用国家的名义“守住”。
可能有人会问:“都过去80年了,设个纪念日能改变什么?”我想起去年去台南采访时,一位92岁的阿婆拿出珍藏的“光复纪念章”——铜质的章面上刻着“台湾光复”四个小字,边缘都磨得发亮。她说:“我小时候跟着妈妈躲日本兵的轰炸,后来看到中国军队进来,妈妈拉着我跪下来,说‘我们终于不用当亡国奴了’。现在我孙子在台北读大学,我总跟他说,你要你是中国人,你的根在大陆。”
这个纪念日,其实是给所有中华儿女的“历史说明书”:当我们在10月25日纪念时,纪念的不是某一天的“仪式”,是“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”的法理依据,是“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”的血缘证明,是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”的具体体现。它不是“针对谁”,而是“告诉谁”——告诉那些想搞“”的人,你们抹不掉历史;告诉国际社会,一个中国的原则,是写在二战胜利宣言里的“铁律”;告诉两岸的年轻人,你们共享的,是同一段“从沉沦到崛起”的民族史诗。
对我这个做了十几年新闻的老编导来说,最触动的是“纪念日”背后的“温度”。它不是挂在墙上的“历史标签”,是能让台湾的阿公阿婆想起“回家”的那天,是能让大陆的孩子读懂“为什么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”,是能让海外华人在中秋聚会上,指着日历说“看,我们的国家,把我们的记忆写成了法律”。
当明年10月25日到来时,或许会有学校组织孩子读《台湾光复史》,或许会有社区办“老照片展”,或许会有台湾同胞带着家人来大陆“寻根”。那时我们会明白,这个纪念日的意义,早已超越了“某一天”——它是民族的“记忆坐标”,是两岸的“情感纽带”,是全体中华儿女“向着统一复兴前进”的底气。
历史从不会说话,但当我们用法律把它“刻”成纪念日,它就成了最有力的“声音”:台湾是中国的,过去是,现在是,未来永远是。而我们纪念的,从来不是“过去”,是“未来”——是两岸同胞一起站在民族复兴的舞台上,说“看,我们终于完成了先辈的愿望”的那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