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走在粤港澳的街头,连空气里都飘着“全运的热乎气”——香港西九龙站的立柱上,“喜洋洋”“乐融融”举着火炬冲路人笑;广州塔下的财富码头,游客举着手机围着凉亭里的吉祥物拍照,快门声比珠江的浪声还密;澳门大三巴牌坊旁的文创店,“小海豚”造型的冰箱贴刚摆上货架,就被路过的情侣攥进了购物袋。这场首次由三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,早从“赛场内的专业事”,变成了全民都能摸得着、聊得起的“生活里的热闹”。

最先“撞进”这股热的是挪威游客诺拉。她在广交会逛文创店时,盯着“喜洋洋”挂件看了三分钟:“本来是来买广绣的,结果被这只‘运动小海豚’吸引了——孩子总问我‘中国的运动会是什么样’,带这个回去,他肯定能懂。”像她这样的“意外参与者”不少,商超导购笑着说:“最近吉祥物周边卖得比奶茶还火,有时候上午摆出来,下午就剩空盒子。”

但比“卖得火”更戳人的,是藏在热潮里的“心贴得近”。香港霍英东集团的霍启文聊起全运会,语气里带着股子实在:“我做了这么多年大湾区生意,最盼的就是‘越走越亲’——全运会不是‘各自比成绩’,是‘一起玩体育’。运动员在赛场上拼,我们在台下聊‘怎么把体育精神变成长久的交情’,这种热乎劲比拿金牌还珍贵。”同样是香港同胞的林至颖想得更远:“三地合办不是‘凑场子’,要是能做成‘大型盛事的示范’,以后再办国际比赛,咱们粤港澳就是‘熟手’了。”

全运热潮席卷粤港澳三地

澳门的陈瑜勇更在意“身边的变化”。作为澳门民众青年会监事长,他发现最近社区阿姨跳广场舞时都在聊“全运期间去哪看比赛”,学校里的孩子举着画笔画吉祥物,连商场电子屏都在播全运宣传片:“我盼着这股热能‘粘’住游客——人家来澳门不仅看大三巴,还能看全运比赛,说不定看完就爱上澳门的‘运动味’,这不就是‘旅游+体育’的好机会吗?”

最让人觉得“暖”的是“人人都想掺一脚”的参与感。中铁一局的田宏祥既是南沙体育馆的施工者,又抢着做了志愿者:“我看着场馆从地基变成现在的样子,就想站在门口迎客人——既是‘建场馆的人’,又是‘接客人的人’,这种双身份,够我跟孙子吹一辈子。”广东赛区的3万名志愿者里,有389名来自港澳台、海外华侨甚至外籍人士;香港赛区的1.6万名志愿者更“热闹”,从15岁的高中生到85岁的退休教师都有,连白发苍苍的张奶奶都笑着说:“我虽然跑不动,但能给运动员递瓶水,也算‘参与全运’了。”

企业们也没闲着。三七互娱做了个“全运虚拟竞技场”,玩家能捏个“全运风”的AI形象,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“跑”虚拟马拉松,连平时不爱运动的95后都凑过来:“原来全运还能这么玩!”而最接地气的,是广东各地的“全民健身热”——广州的少年组队跳“全运主题街舞”,动作里带着股子拼劲;中山的“镇超”足球赛,教师、工人、外卖小哥挤在球场上,踢得汗流浃背,观众喊得嗓子哑;肇庆的七星岩广场办起运动嘉年华,毽球飞在空中,投篮机前排着长队,连刚会走的小朋友都举着小篮球往筐里扔;河源的千名骑手穿越大山和城市,车轮碾过稻田和街道,风里都飘着“运动真爽”的喊声。

全运热潮席卷粤港澳三地

这股热,早不是“某一群人的盛宴”,是“所有人的狂欢”。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彭澎说得实在:“全运会的‘流量’不是‘一阵风’,得把它变成‘留量’——等比赛结束了,大家还愿意去体育馆打球,还愿意和邻居聊体育,这才是全运给粤港澳最好的礼物。”联合国人居署的游建华更看重“示范意义”:“以前办大型赛事总想着‘各自出彩’,现在粤港澳教会我们‘一起发光’——跨区域协作不是‘麻烦’,是‘把蛋糕做大’,说不定以后全球办赛都得学这招。”

从香港西九龙的吉祥物,到广州塔下的打卡照,从澳门大三巴的周边,到中山镇超的呐喊声,这场全运热潮里藏着的,是粤港澳“越走越亲”的温度,是普通人对“一起玩”的期待,是体育精神里最本真的“热乎劲”。它不是“运动员的舞台”,是“你我都在其中”的狂欢——毕竟,最动人的“全运味”,从来都是“我也能凑个热闹”。

就像广州阿姨说的:“以前觉得全运是电视里的事,现在下楼就能看到吉祥物,邻居们都在聊‘要不要去当志愿者’,这种‘自己也在里面’的感觉,比看比赛还开心。”

全运热潮席卷粤港澳三地

这场热,热的是体育,暖的是人心,连起来的,是粤港澳“拧成一股绳”的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