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,胖东来的一则销售数据,让零售圈又炸了——截至11月8日,2025年销售额已达200.4亿元,比创始人于东来年初定下的“200亿内”目标,提前了整整53天“超标”。
于东来的“刹车”计划,其实藏着他的“小心思”。今年3月在超市周活动上,他坦言“想控速”:怕员工因增长太快累坏,怕顾客因人流太多丢了“逛胖东来”的舒服感——毕竟胖东来的“服务神话”,靠的是把“慢工出细活”刻进基因里:比如超市的水果要挑最甜的,卫生间要配护手霜,甚至顾客忘带钱都能“赊账”。
但市场的热情,根本没给“减速”的机会。超市业态依然是“顶梁柱”,109.1亿元的销售额占了总营收的54%,比去年全年超市板块还多28亿;7家门店闯进“10亿俱乐部”,时代广场店更是卖了51.4亿——这个数字能排进河南购物中心前三,比郑州的杉杉奥特莱斯、二七万象城全年业绩还高。
更狠的是“单店效率”:15家门店干出200亿,平均每家年销售额13亿,比沃尔玛、永辉这些几千家店的巨头,单店业绩高了好几倍。就连河南本土“老大哥”丹尼斯,虽然总销售额比胖东来高,但丹尼斯靠的是重奢云集的大卫城(占总销售40%),而胖东来是靠超市、百货这些“接地气”的业态,把大众消费做到了“极致”。
国庆的数据更直观:8天假胖东来卖了8.2亿,比郑州11家大型综合体加起来还多1亿——消费者用脚投票,把“逛胖东来”变成了一种“消费仪式”:有人从洛阳开车2小时来买包子,有人专门为了“体验服务”逛半天,甚至有游客把“胖东来”列进了“河南旅游清单”。
回头看这三年,胖东来的增长像坐了火箭:2022年70亿,2023年107亿,2024年169亿,今年直接奔220亿去了——三年翻三倍,放在全国零售圈都是“异类”。但这份增长不是“冲出来的”,是“攒出来的”:比如疫情时免费送菜,比如员工平均月薪九千多(比行业高30%),比如把“顾客不满意就退货”做到“无理由”——当一家企业把“信任”变成“标签”,消费者自然会用钱包“推着”它往前走。
于东来的“控速”没成功,但这是最甜的“失败”。对胖东来来说,接下来的课题不是“怎么慢下来”,而是“怎么在快增长里,保持住那份让人心动的‘胖东来味道’”——毕竟,消费者追着买的,从来不是“便宜”,而是“被放在心上”的感觉。
就像有顾客说的:“逛胖东来,不是买东西,是找‘被重视’的安全感。”当企业把“人”放在第一位,增长就成了最自然的结果——这或许就是胖东来“越想慢,越走快”的秘密。